中醫發展史
中醫學是中國的道統醫學。習慣上中醫指漢族的醫學,而中國道統醫學還應包括藏醫,蒙醫,壯醫,彝醫等等。中醫的特色是︰以陰陽五行為說理工具,經絡,臟腑,氣血為形態功能基礎,七情六淫為病因,陰陽失調,邪正相爭為發病主要矛盾的獨特理論體系;以藥物內服外治,針灸,推拿,氣功等為內容的豐富多彩的治療手段;以及體現中醫整體觀點,包含理,法,方,藥的“辯証論治”臨床治療原則。中醫在日本稱為漢醫或東洋醫學,在朝鮮,越南稱為東醫,已成為這些國家具有其民族特點的道統醫學。
中醫起源很早。在成書於戰國到泰漢時期的《黃帝內經》中,中醫的理論體系已基本形成。東漢末年,張仲景的《傷寒雜病論》總結了中醫辯証論治原則。以後,中醫的理論和實踐不斷有所發展。以中醫分科為例,《周禮‧天官》記載當時宮廷醫生只分食醫(相當於營養師),疾醫(相當於內科),瘍醫(相當於外傷科)和獸醫。到明代,太醫院設十三科,即大方脈(相當於內科),傷寒(即熱病),婦人,小方脈(相當於兒科),口齒,咽喉,眼,瘡瘍,接骨(或正骨),金創,針灸,按摩,祝由。清初,從小方脈中更分出痘疹科。但近代,由於西洋醫學的輸入和舊政府對中醫的歧視和排擠,中醫的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而停滯不前。新中國成立後,阻礙才得以消除。20世紀50年代開始,在全國建立中醫院,創辦中醫高等學校,提倡中西醫結合發展中醫學。80年代,進一步提出中醫現代化,用現代科學包括現代醫學的理論和方法,多學科,多途徑研究和發展中醫。
欲瞭解更多,請前往中醫師證照介紹。
中國大陸國際證照
贊 助 廠 商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0 意見:
張貼留言